大肠之气,由于小肠之化,故小肠受邪而咳则下奔失气也。病实者其来速,其去亦速,故其治易;病虚者损伤有渐,不易复元,故其治难。
阴盛而上走于阳明,阳明络属心,故曰“上走心为噫”也。仲景曰∶“少阴之为病……但欲寐也。
此皆阳明气竭之候。鸣已则阳气外达,故汗出而解也。
实者外坚充满,不可按,按之则痛。盖气味之正者,谷食之属是也。
尺有命门,阳不在下乎?凡肢体痿弱,多在下部,而曰“属于上”者,如五脏使人痿者,因肺热叶焦,发为痿也。
脾肺之脉,上循咽嗌,故病生于咽嗌,如人之悲忧过度,则喉咙哽咽,食饮难进;思虑过度,则上焦痞膈,咽中核塞,即其征也。秋气、水气,亦阴气也。